top of page

2014年12月16日將臨期第三周 星期二

福音

(我實告訴你們:稅吏和娼妓要比你們先進天國。)

恭讀聖瑪竇福音 21: 28-32

你們見了後,仍不悔悟去相信他。

你們以為怎樣?從前有一個人,有兩個兒子,他對第一個說:孩子!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工作吧!他回答說:我去。但他卻沒有去。他對第二個也說了同樣的話,第二個卻回答說:我不願意。但後來悔悟過來,而又去了。兩人中哪一個履行了父親的意願?」他們說:「後一個。」耶穌對他們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: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,因為若翰來到你們道里履行了正義,你們仍不相信他。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了;至於你們,見了後,仍不悔悟去相信他。」

釋義

「二子」的比喻談論的主題有二:「天主的國」和「正義的道路」。真正進入天主的國的人並不是口頭答應者,而是實際行動者。

「若翰履行了正義」,意思是他的生命指出了義德的道路,就是實行天主的旨意。猶太人的領袖認為沒有必要聽從若翰,而稅吏和娼妓卻相信了他並且悔改了。究竟誰才真履行天主旨意?信德與行為應當相稱,言行一致,才是真正履行主旨。他們將通過末世的審判,得到天國賞報。

這個比喻教導人,不斷地對自己的「義德」提出反省與批判。

經文脈絡

瑪竇福音從第二十一章開始,直到福音結束,報導耶穌生命中最後幾日在耶路撒冷所經歷的一切。敏感的讀者應該會發現福音書中的氣氛越來越陰沈,耶穌和猶太領導階層間的衝突越來越激烈,最後終於導致耶穌的死亡。

耶穌榮進耶路撒冷(瑪二一1-11)之後,首先清潔了聖殿(瑪二一12-13),司祭長和民間長老遂質問他:「憑什麼權柄作這事?」耶穌則反問他們:「若翰的洗禮是從哪裡來的?」由於他們規避問題而答說不知道,因此耶穌也未回答他們(瑪二一23-27)。但是,接著耶穌卻一連講了三個相當具有「挑釁」意味的比喻:「二子」(瑪二一28-32),「園戶」(瑪二一33-44)和「婚宴」的比喻(瑪二二1-14)。這些比喻一方面明顯地向耶路撒冷的領導階層 ─ 「司祭長和法利賽人」(瑪二一45) ─ 提出挑戰;但另一方面,同時也啓示了天國向罪人(瑪二一32)、外邦人(瑪二一43)、甚至一切人(瑪二二10)開放的喜訊。我們將連續在三個主日的感恩禮中聆聽這些比喻,這個主日我們先介紹「二子」的比喻。

比喻的內容

這段經文分為兩部分,首先是比喻本身(瑪二一28-31a),是一個非常簡短的比喻,中文翻譯的經文總共不到一百字。比喻述說一個父親要求他的兩個兒子到葡萄園去工作,第一個兒子答應要去,第二個卻拒絕。比喻的核心內容在於二個兒子都改變了自己原來的主意,原本答應的兒子沒有去,而本來不願去的人,卻實際上履行了父親的意願。

比喻的應用

經文的第二部分是耶穌對比喻的解釋(瑪二一31b-32),祂把這個比喻應用到二組不同的人身上。一組是稅吏和娼妓,另一組則是耶穌講述比喻現場直接的聽眾,也就是「司祭長和民間長老」(瑪二一23),他們事實上是耶穌的敵人。

比喻的應用部分當然是預設了稅吏和娼妓們的悔改;由於這個解釋是放在直接對話的脈絡中,因此耶穌並非只是指責其對手,而是願意同時借著這比喻呼籲他們悔改。

比喻的社會生活背景

這個比喻和其它比喻一樣,都以日常生活為背景,相當符合耶穌講述比喻的風格。第一個兒子答應父親的要求,相當符合猶太家庭中兒子服從父親的義務;然而事實上他並未服從,因此是罪過。相反地,次子最初拒絕服從的罪過,卻經由實際的悔改行動而補償了。而耶穌對聽眾所提出的問題:「誰履行了父親的意願?」其答案對一切人都是不言可喻的。

「相信」的意思

在這個比喻之前的經文和這個比喻的解釋中都提到洗者若翰,這個現象提醒讀者,應該在若翰洗者的相關經文中更深入地瞭解這個比喻。瑪竇福音中並未明白把稅吏和娼妓標示為過去拒絕天主旨意的人;但是在這段經文中則清楚提及他們相信了若翰洗者的宣講。按照瑪竇福音整體經文的意義,這個「相信」的意思是:接受並服從天主的話,接受若翰施行的洗禮,並且結出「與悔改相稱的果實」(瑪三8)。

「實踐」信仰的重要

福音中只有此處把娼妓和稅吏並列為惡名昭彰的罪人(參閱:瑪十10-11;十一19),他們由於聽從若翰的宣講而悔改,因此有份於天主的國;那些不相信、不接受若翰宣講的人,則被排除於天國之外。因此所謂「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」,並非指時間上的先後,好象那些耶穌講話的對象(你們)後來仍可進入天國一般。這句話事實上是一個評斷性的結論:誰若不經由行動來滿全天主的旨意,便必然被排斥於天國之外。

綜合反省:基督徒的「鏡子」

「若翰來到你們這裡履行了正義」,意思是若翰洗者在天主前實行了正確的行動,並對其它人宣講,要求他們悔改。耶穌承認這個義德(瑪十一7-11),並把自己置於其下(瑪三11),所以在若翰的道路之後,耶穌自己的道路也成為清晰可見的。誰拒絕若翰,便也正是相反耶穌的訊息。因此,「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」這句話,對一切基督徒而言都是一個警惕,是一面嚴格審斷良心的鏡子。

比喻中的二個兒子,生動地反映出聆聽耶穌宣講的人所有的兩種態度;而比喻的目的,則不僅在於要求當時的聽眾,同時也要求今日的讀者悔改並實踐天主的旨意。

(也許有讀者會發現筆者在這篇福音釋義中,似乎弄混了「二子」的比喻中兩位兒子的角色。真正的原因是思高聖經和彌撒經本的經文不同,而筆者在寫作時所根據的是思高聖經。)

分享

人生中總該有許多無形的東西需要支感悟、去體會,就如悔改與相信。真正的悔改使人獲得一種新生的蛻變,能促使人為自己的言行負責;真正的相信使人獲得一種輕鬆的更新,能激勵人為自己的命運交托。福音中描述了大兒子的悔悟幫助他有了真正的行動,使他獲得了接納。從他回答父親的「我不願意」到他「就改變心意去了」的過程中,有一個悔悟和一年抉擇。這個悔悟後的抉擇是很棒的!我們在信仰生活中有勇氣感悟並體會某種悔改嗎?

那兒子對父親的答應是否順口溜?你可曾留意過每天自己唸出來的祈禱文?或只是有口無心的背誦,並沒有在意經自己的口向天所作的許諾?這樣是不是向天主撒謊?雖然在祈禱中一再說願意寬恕他人、悔改、傳福音、多讀聖經,卻從未實行呢?教會有句名言說:我們怎樣祈禱就怎樣生活,怎樣生活就怎樣祈禱。來吧!讓我們現在悔悟過來!從今天起,每次在彌撒中對得住這句話:「我們既遵從教主的訓示,又承受他的教導,才敢說……」(樂仁出版社供稿)

反省

1、

體會自己內在的那兩個小孩,他們常在心頭內意見相左,使得自己左右搖擺不定。讓自己跟這兩個內在的小孩說幾句話。也許是贊美、鼓勵、教訓或訓誨。

2、

回憶過去的某一個類似這裡耶穌所說的比喻的經驗,注意查考自己如何履行了或沒有履行天主的意願。

3、

親自把自己內在的這兩個小孩,在祈禱中帶到耶穌或是天主父面前,祈求天主降福、幫助這兩個小孩成長。聽聽看天主願意這兩個小孩如何成長?

4

試想想你是司祭長,或是民間長老,聽到耶穌這樣罵你,你會有何反應?

5

耶穌為什幺要把自己放在與權貴如此對立的局面,試體會他當時的心意,然後才問自己是在耶穌的心意中佔著什幺位置。耶穌與司祭長和民間長老對立,最終導致他的死亡,但這死亡為的卻是我們啊!

6

俗語說:「遲到總好過沒有到!」第二個兒子本來不願意,但後來仍是去了,我們對天主的召叫,又是怎樣響應的呢?

7、

我是虔誠的基督徒嗎?我如何瞭解自己的虔誠?

8、

平常,我容易向他人做出承諾嗎?或很少承諾?我的承諾是有效的嗎?

9、

「稅吏和娼妓」的行動對我有何啓示?我嘗試向天主悔罪,並真實悔改嗎?

10、

我對主的邀請是不是也只有口頭上的答應?生活中我有順服主邀請的實際行動嗎?或者是以各種理由拒絕主的邀請呢?對我以前沒順服主的生活我是什麼樣的態度?我後悔了嗎?我願從現在開始以實際行動來回應主的邀請呢?

11、

試想想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這段話,用意為何呢?他渴望他們成為第二個兒子嗎?體會耶穌渴望所有人得救的心,再反省我們與主的關係。

12、

回顧最近生活中一件答應了要做,但結果仍沒有做的事。注意其中引致事情沒有完成的原因,看看能否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,但更重要的是,從中我們能否更認識自己與天主的關係。

13、

同樣,回顧最近生活中一件拒絕要做的事,但結果卻完成了。注意其中引致自己改變初衷的原因,看看能否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,又看能否從中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與天主的關係。

14、

我是今天福音比喻中的大兒子,先拒絕,後來卻完成使命?還是小兒子,先承諾,後來卻失信呢?

15、

在生活中,我真正忠誠地承行天父的旨意嗎?

16、

在走向天國的道路中,我不敢自恃,謙虛地實事求是,根據信仰而生活嗎?

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Classic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