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父为什么不结婚——蘇步塵的日誌6
神父真的“無後”嗎?
下面,就是一個非常感人的真實故事。
趙神父是生長於大陸北方一個非常熱心虔誠的天主教老教友家庭。父母由於近親聯婚,以致十三個孩子中,趙神父成為僅存的碩果。但是,天主卻又偏偏揀選他走聖職這條路。照理說,他的父母一定會感到非常難過及難以割捨才是,甚至也有權要求他留在父母身邊,克盡人子的孝道。但是,由於兩位老人家事主至孝,認為這是天主賜他們趙家的最大光榮,所以不但不加阻撓,反而鼓勵有加。
離別的前夕,母子默默相對,趙神父歉疚的對母親說:“娘啊!我這趟去,咱們趙家可真的要絕後了!”母親含著淚水安慰他說:“孩子,如果你結了婚而無後,娘當然會感到遺憾。但是你如果是為了當神父,光榮天主而絕後,做娘的是不會介意的。”
翌日清晨,父親親自送他上路。在路的盡頭即將告別的時候,父親緊緊的拉著他的手說:“孩子,你離開我們,我們心裡當然是捨不得,但是我們仍然為你能被天主揀選而感到高興。此趟你去,爹和娘對你只有一個期望,希望你不要半途而廢才好!”父親遠遠的目送他離去,一直到他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薄霧之中。
大陸淪陷之後,趙神父和其他修士一起逃難,遠走菲島,繼續修道,後被派來台傳教,從此與父母失去了連絡。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之後,他曾返鄉探視,才從鄰居口中獲悉,兩位老人家為了他去當神父和堅守信仰之故,相繼受到迫害而離開了人世。而他,至今仍堅守自己聖職的崗位,並未讓父母失望。
神父真的無後嗎?其實也不盡然。如果從肉體方面說,他們的確是無後,但是如果從宗教信仰的角度看,神父卻又是多產的。因為他們為天國孕育了無數精神的子女;也為社會國家默默的培育出一批批奉公守法,德養兼備的好公民。這也是為甚麼教友們喜歡稱他們為“神父”(精神的父親),而又習慣性的稱自己是他們的“神子”(精神的子女)的道理。
於斌樞機晚上常“湊上一角,來個三缺一”神父由於沒家室,所以容易遇到諸如“神父,您會不會感到空虛寂寞?”這一類的問題。下面就是發生在於斌樞機身上的一段趣聞。
在一次證道中,他告訴我們說,有位教外朋友,心想他老人家孤家寡人一個,一定常感到空虛寂寞。有一天,終於忍不住向他老人家說:“樞機啊!您白天要日理萬機,一定非常忙碌,但是,到了晚上,一個人在空空洞洞的屋子里,會不會感到寂寞呢?”樞機回答他:“怎麼會呢?晚上常湊上一角,來個三缺一啊!”由於這位朋友不是教友,當然無法領悟他老人家話中的幽默,所以詫異的問樞機說:“怎麼,你們天主教神父還可以打麻將啊!”樞機看他不懂,遂解釋說:“我不是指打牌啦!我是說祈禱。因為我們相信的天主是‘三位一體’的天主,所以跟天主交談,不就等於湊一角麼?”經樞機這麼一解釋,這位教外朋友才恍然大悟,笑了起來。
寂寞孤獨原非神父的專利品。在我多年來接觸人群的經驗里,深深的瞭解,寂寞孤獨是人生無法避免的一部分。而在這些經驗中,依我個人的觀察,恐怕喪偶之痛所帶來的寂寞淒涼最是難令人忍受。
猶記得十年前,我曾陪伴過一位年已六十,剛剛失去愛妻的老先生。他的太太因突發性的心臟病,住院沒多久就離他遠去。雖然家中有一個獨子,但是父子關係並不理想,所以老人家一直感到非常孤獨。他曾告訴我說,自從太太走後,每晚躺下,不見枕邊人的蹤影時,眼淚會奪眶而出;凌晨見不到洗臉台上已擠好牙膏的牙刷和桌上那杯熱騰騰的牛奶時,眼淚會像斷了線的珠子,滾滾而下;傍晚路邊攤老闆端上冒煙的蚵仔面線的剎那,眼前早已是模糊一片了。
神父們並不是為寂寞孤獨而選擇獨身,它只不過是獨身生活中可能產生的一種後果或現象罷了。在我將近二十年的傳教生涯中,可以說幾乎沒有為寂寞或孤獨所苦過。也許,這是由於在修道之初,早已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。但更重要的是,因為在每天的生活里,好像永遠有見不完的人和做不完的事似的。雖然還不至於像耶穌一樣,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忘了而被親友視同瘋子一般,但是從早忙到晚卻是事實,那裡還有時間讓我去咀嚼寂寞與孤獨的滋味,更何況。當一位神父付出越多,越去關愛別人的時候,他所獲得的回饋也自然相對的增加,而他所獲得的這些愛與回饋,要遠遠超過妻子和兒女所能給予的。